酒桌上陪客,有這一首詞就足夠了,有里有面,高端大氣上檔次
每天讀一首好詩
好飲不進茶坊。
關于飲酒,有太多酒令,大致分雅令和通令兩大類,如四書令,花枝令、詩令、謎語令、改字令、典故令、牙牌令、人名令、快樂令、對字令、籌令、彩云令等。
甚至可以說,酒桌文化就是社交文化,一件事能不能辦成、辦好,往往取決于一頓酒喝得怎么樣。
本山大叔在小品中陪酒,只有兩句話:吃好、喝好;喝好、吃好。
這樣是辦不成事的。
“酒仙”李白在酒桌上說:但使主人能醉客,不知何處是他鄉。
如此就真誠多了,而且有里有面。
民間有更多“勸酒嗑”,這也是飲酒的樂趣,比如:萬水千山總是情,這杯干了行不行;相聚都是知心友,我先喝杯舒心酒;一條大河波浪寬,端起這瓶咱就干……
以及東北人獨創的:感情深,一口悶。
不同場合有不同的勸酒令,今天我們就讀一首辛棄疾的詞,看看他和朋友聚飲時,是如何八面玲瓏的。
公元1177年,辛棄疾從江陵府調任隆興,到任后第二個月又被召為大理寺卿,時司馬漢章、趙卿、王希呂等好友為他設宴餞行。酒桌上,辛棄疾有感于樞密使王炎遭誣陷后離世,故作《水調歌頭》一首抒懷:
我飲不須勸,正怕酒樽空。別離亦復何恨?此別恨匆匆。頭上貂蟬貴客,苑外麒麟高冢,人世竟誰雄?一笑出門去,千里落花風。
孫劉輩,能使我,不為公。余發種種如是,此事付渠儂。但覺平生湖海,除了醉吟風月,此外百無功。毫發皆帝力,更乞鑒湖東。
當時南宋朝廷派系之爭異常激烈,辛棄疾雖然位高,但權不重,因“歸正人”身份常遭排擠。尤其是在王炎事件后,辛棄疾更有了歸隱之心。
因此,這首詞大意可解為:
我飲酒從來都不用別人勸杯,反而擔心酒杯空了。分別總是令人傷感,尤其這次走得很匆忙。酒宴之上,賓客如云,更有如貂蟬這樣的佳人相伴,何其幸也!這座宅邸之外,有許多王公貴族的墳墓,可是又有誰成為了世間的英雄?得志也好,不得志也罷,不如一笑了之,拂袖而去,千里之外的風,正在將花吹落!
魏明帝即位以后,劉放和孫資得重用,可辛毗卻不攀附,寧可失三公之位,這樣的風骨總是叫人感動。之所以我有這樣的感慨,是因為你們都是我的知己,內心毫無避諱。我一生顛沛流離,遍游江湖,除了醉酒后吟風弄月,自顧風雅外,其他一事無成。就連我的官職,也是皇帝封的,只希望皇帝能準許我回歸草野,繼續過閑逸安生的日子。
從這首詞中我們也能看出,辛棄疾雖然被召回朝,屬于高升,但心情并不好。他志在收復中原失地,而朝廷偏安一隅,沒有北伐之意,甚至主戰派人士還屢遭打壓。
在這樣的大背景下,酒宴之上談論的話題,自然也和朝堂之事有關。在座的司馬漢章、趙卿、王希呂等人,也都是朝廷重臣,地位不比辛棄疾低,所以辛棄疾開篇就寫:我飲不須勸,正怕酒樽空。別離亦復何恨?此別恨匆匆。
這種感謝方式不卑不亢,而且很真誠,酒喝了,話也說得滴水不漏,因此請客之人心里也很舒坦。
“頭上貂蟬貴客,苑外麒麟高冢,人世竟誰雄”之句,則更加高明,除了進一步感謝酒宴規格之高外,還與諸位論英雄。言下之意是,與宴之人都是豪杰,只是時運不濟,未能得志而已,比如府邸外那些墓冢,許多英豪都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。
既然如此,不如做個瀟灑閑人,豈不快活:一笑出門去,千里落花風。
詞的下半片,是詞人的內心抒懷,他提到了辛毗,雖然無法確定是辛棄疾的先祖,但卻以辛毗剛正公直為傲,這是在向眾人明確自己的志向,自然也是在彰顯自己。
隨后詞人寫道:余發種種如是,此事付渠儂。
這兩句就是謙辭了,聽的人也很受用:我為何要講這番話?是因為在座的都是我最好的朋友,我對你們從無隱瞞,想到什么就說什么。
謙虛之后,詞人又開始自嘲:但覺平生湖海,除了醉吟風月,此外百無功。
剛提到了自己的鴻鵠大志,展示了自己的高風亮節,隨后又自稱一事無成,這就是語言的藝術。
但畢竟是升官了,有些話傳到朝堂之上,免不了給自己帶來麻煩,因此詞人落款:毫發皆帝力,更乞鑒湖東。
感慨一通,最后功勞還是得歸于皇帝的賞識,讀完這首詞你會發現,好話賴話都讓辛棄疾給說了,并且聽者還都很舒服。
這就是酒桌文化和酒桌藝術,大事談了,夸了請客之人,也委婉地表達了謝意,同時還展現了自己,告訴參宴之人,即便是升職了,也不會忘記老朋友,自己不是那種眼皮往上撩的人。
尤其最后的自嘲,更是打了圓場,同朝為官,都是皇帝的員工,臨了還不忘感謝老板的提攜,實乃職場圭臬。
所以你看,從古詩詞中,我們也能學到很多。
聲明: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,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,均為采集網絡資源。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,可聯系本站刪除。
